专家建议参考做强“川椒”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川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

2018-03-13 11:06 来源:四川省农业厅网站 作者:四川省农业厅网站 浏览击量:

    近年来,我省农业品牌建设收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支持,各界专家、学者为品牌建设提出建议,建言献策,助推品牌强农建设。经授权同意,现将“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撰写的《做强“川椒”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川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通过专栏交流,供各级农业部门管理者、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学习参考。

做强“川椒”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川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川椒”即四川花椒、辣椒,历史悠久,其麻辣元素已凝聚成独具四川特色的重要标识,成为提升四川美誉度和知名度,对外传播的金字招牌。“川椒”产业一直是我省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该产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精深加工不足、政策支持不够、品牌欠缺、人才缺乏、资金瓶颈等突出问题,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要做强做大“川椒”产业,取决于顶层设计、扶持力度,建议将“川椒”铸造成川字号金字品牌纳入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

  一、“川椒”产业基础良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川椒”种植量大面广。我国花椒种植面积超过1400万亩,年产花椒约80万吨,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达240亿元左右的巨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四川花椒种植面积439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已超过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近6万吨,产值达45亿元左右,是全国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我国辣椒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位列各种蔬菜中第二,占世界辣椒种植面积的35%,年产量达2800万吨,占世界辣椒总产量的46%。四川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省88个贫困县中有79个县种植“川椒”,受益农民超1500万。

  (二)“川椒”加工发展迅猛。川菜飘香带动“川椒”需求,我省花椒产量超过70%在省内消化,辣椒更是长期供不应求,不少加工企业需要从省外购买以维持生产。花椒主要以烘晒等方式进行初级加工,年加工能力5万吨,有幺麻子、五丰黎红、梓州农业科技、建华、友加等生产企业100余家,以干花椒、保鲜椒、花椒粉、花椒油等产品投放市场。辣椒加工企业更多,年加工能力40至50万吨,除生产干辣椒、辣椒粉、辣椒油等基本产品外,豆瓣酱、泡辣椒加工企业遍布全川。其中豆瓣酱产销量居全国之首,我省80%线椒产量为其消耗,郫县豆瓣、资阳临江寺豆瓣都是有名的老字号品牌。泡辣椒加工近年发展迅猛,新繁泡菜厂、眉山李记酱菜调味品公司、夹江土门泡菜厂等企业都将辣椒作为其主要加工原料。

  二、“川椒”产业瓶颈突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一)产业链不长,龙头效应欠缺,品牌化程度低

  一是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我省“川椒”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在医药保健、高端食用、饲料肥料、化工军工等领域尚未有重大突破,产品综合利用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较弱。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大多规模小、档次低、产业链短,特别是缺乏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能在精深加工、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出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品牌化程度不高,文化挖掘不够。没有“川椒”,就没有川菜。川菜之所以能享誉中外,关键在“川椒”。麻辣味是体现四川饮食文化特色的一张名片,却缺乏像“老干妈”、“韩城大红袍”“武都花椒”等驰名国内外的优秀品牌,造成“只知川菜,不知‘川椒’”的尴尬局面。

  (二)种植结构失衡,品种质量不高,生产管理粗放

  一是花椒种植青多红少。青花椒种植面积占比70%以上,产能愈发过剩,价格逐年走低,而品质高、潜力大、竞争力强的红花椒种植面积、产量和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辣椒品系杂乱。品种多由省外和国外引进,适应四川气候环境的地方品种少,病虫害愈发严重,导致每年减产30%以上,产量远低于市场需求,加工用辣椒自给率不到10%,鲜椒自给率也仅有50%。三是生产科学化程度低。由于生产主体相对分散、实力较弱,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存在规划布局不均衡、品种选择不科学、培植技术欠缺、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不能实现助农增收效益最大化。

  (三)政策支持不够,科技保障乏力,质量监管不足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政策配套不够。没有产业链开发、人才培养、资金扶持、风险防控、电商扶贫、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全省性产业融合战略规划,未能将“川椒”纳入“川”字号农产品品牌,花椒鲜品没列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无法享受“绿色通道”等相关优惠政策。二是科技研发滞后,科研人才匮乏。特别是在良种繁育、培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关键技术亟待研究解决,全省科研院所从事“川椒”研究的科研人员稀缺。三是标准化程度低,监管配套不完善。未能建立统一的产业质量标准体系,缺乏质量检验和评定的技术依据,同时滥用农药化肥、违规使用添加剂、掺杂使假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川椒”品质和食品安全。

  三、综合施策补短板,全力做强“川椒”产业

  (一)实施“川椒”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川椒”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统筹推进“川椒”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实施“川椒”加工业壮大行动,加快发展“川椒”产地初加工,支持加强“川椒”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川椒”产业冷链物流、烘干仓储等服务体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产品研发,形成调味品、特色食品及高端医疗保健品、化工军工等高附加值产品系列。二是挖掘提升“川椒”文化内涵。麻辣是川菜饮食文化之魂。要挖掘文化底蕴,作为推动“川椒”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建立“川椒”博物馆、文化产业园、文化研究所、文化交流联盟,举办“川椒”博览会、饮食文化节、文化论坛,创作影视、歌曲等文艺作品,塑造“川椒”形象,传播“川椒”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把“川椒”品牌做亮。保护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汉源花椒”“茂县大红袍”“越西贡椒”“郫县豆瓣”等现有品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几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名优品牌,组建品牌集团。四是拓展“川椒”产业链。成立“‘川椒’产业联盟”,打造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产业,推进“川椒”产业与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业态,延伸产业链,促进“川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探索“区块链+‘川椒’”的战略组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推动“川椒”全产业链改造升级,鼓励资金及科技产业进军“川椒”领域。推广“平台+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打造“川椒”领域的高附加价值产品电商平台。从供给侧解决食品安全食品供给问题的同时提高农户收入。

  (二)实施“川椒”产业质量提升战略,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供给侧改革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川椒”种植的顶层设计,制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意见,促进“川椒”集聚发展。花椒主要发展3大集中区:以汉源县、茂县、金川县等为主的川西红花椒集中区,以盐边县、盐源县、宁南县等为主的攀西青花椒集中区,以平昌县、渠县、广安区等为主的川中青花椒(藤椒)集中区;辣椒布局盆地内主要依托当前种植面积达全省1/3的资阳、南充发展鲜干椒集中区,中高山海拔山区主要依托三州地区发展高山辣椒集中区,盆地外主要依托攀西地区发展极早熟辣椒集中区。二是提升品种质量。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促进联合育种攻关,规范种子市场,建设“‘川椒’品种资源平台”,加强“川椒”常规病害的抗性育种,研发一批适合我省不同气候环境下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加强对已研发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实现集中育苗、统一供苗。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产业统一技术标准,制定完善嫁接育苗技术规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等“川椒”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加紧开展商标注册保护,原产地、有机、绿色、无公害、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或GAP、森林食品认证等工作。制定“川椒”绿色食品生产规范和行业生产标准,通过行业标准来规范生产。加强“川椒”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在农药残留等安全及卫生标准上与国际标准接轨。四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良种繁育、种植示范、储藏保鲜、精深加工、质量检测、产品展销、物流配送、康养保健、特色旅游为一体的“川椒”产业园区,打造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出基地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切实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三)构建“川椒”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化解灾害风险,保障经营主体利益

  一是加强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风险防控。成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加强对冰雹、霜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评估,帮助农户做好灾前防御工作,灾后尽早开展生产自救,有效预防和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户种植管理水平。二是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和有效决策体系。政府主导设立或从产业化经营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障基金,以保障实施合同保护价收购和农户防御灾害。在“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关键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在参与者或当事人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建立农业风险咨询公司,做好信息咨询与发布。三是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商业投保和合作保险。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稳步推进”的原则。政府引导参与主体进行商业投保,化解因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等导致的风险。探索组建不走商业化的路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探索建立以互助共济为目的,不追求赢利,又可以降低成本的合作保险组织,可解决一般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的瓶颈问题。

  (四)拓宽“川椒”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扶持力度

  一是成立“川椒”产业振兴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重点对“川椒”基地强县、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扶持,突破产业融资瓶颈,发挥财政资金放大功能,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二是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通过安排增量、调整存量,内外结合、地方自筹等方式,加大对“川椒”产业的财政投入,引导“三农”资金对产业各环节的全覆盖,特别是对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产品加工、质量体系、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的支持。三是健全产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统一担保业务标准、研发信贷担保产品和服务、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等措施,以质押抵押、贷款贴息、发行债券、以奖代补、政策与商业捆绑保险补助等方式,化解农民抵押物少、农业信贷风险大的信用风险管理难题,引导金融资本直接面向农村农户,把更多资源配置到“川椒”产业发展的基础领域和薄弱环节。四是提高产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川椒”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纳入相关政策项目,给予相关税费减免支持;推进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通过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加强对价格波动、灾害事故等市场风险的防控。

  (五)实施“川椒”产业人才振兴战略,培养专业队伍,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依托龙头企业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川椒”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应用。实施“川椒”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专家库。发挥企业家的作用,除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外,还要营造一个持续健康的“成长环境”,即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重点是法治环境。关键是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保证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尊重和鼓励干事创业。二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训、扶持和激励相结合,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建立长期培训机制,采取参观学习、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授课等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理论、有技术的“川椒”乡土专家。三是建立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举办免费田间培训班、农民夜校和技术员下乡活动,以种植大户、农合社领办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培训重点,普及“川椒”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储藏保鲜、经营管理等现代农业知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提高职业椒农的整体素质。开展“川椒”种植技能大赛活动,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的意识。四是创新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营销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养引进熟悉包装设计、品牌运作、广告宣传、网络营销等领域的复合型营销人才,依托“互联网+”环境,为农合社、龙头企业构建专业的“川椒”营销团队。

  (六)加强“川椒”产业顶层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川椒”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从培育品牌、建设现代基地、推进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动能等方面推进产业发展。召开“川椒产业推进会”、现场培训会等,交流发展做法,宣传典型示范,制定推进措施,促进“川椒”产业长效发展。二是建立产业大数据网络平台。加强农产品信息化体系建设,打造产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基地、到乡村,推进“川椒”产业信息化、现代化。三是完善市场体系。统筹交易市场和产业园区布局,在“川椒”重点产地建设一批具备信息发布、仓储、运输、质量检测等功能的交易市场。支持品牌企业采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和产品覆盖范围。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