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关注

绘就最美“大巴山居图” ——巴中农业发展这十年

2022-09-30 16:37 浏览击量:

时属九月,大地金黄,丰收本色尽显。

一组数据勾勒出十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的巨大变化: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4.88亿元,较2012年增加171.88亿元、增长120.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62元,较2012年增加1057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2021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4.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达到2000年巴中建市以来最高。

数字的对比,看似简单,背后殊为不易。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决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在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的征程中,步履铿锵。

稳粮保供筑牢“压舱石”

农业强迈上新台阶

田野金黄,稻谷飘香。9月17日,巴州区鼎山镇观坪村,机器的轰鸣声响彻田野。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中,经过近段时间的抢收,全村1300余亩水稻颗粒归仓。这1300余亩水稻由观坪村集体统一代耕代种,依托高标准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水稻亩产量能够达到1200斤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又是一个丰收季。作为全省的产粮大市,如何打破传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曾一度是我市急需攻破的难题,“藏粮于技、科技赋能”成为不二选择。市委、市政府与川农大、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通过组织专家服务团科技下乡“万里行”、农技人员驻镇包村、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等方式,推广优质农作物种子,开展社会化植保服务,抓好防虫防病防灾和田间管理,最大限度提高粮食单产,实现了水稻、玉米、小麦单产和总产量连续15年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油菜产量稳定在194.5万吨、20.2万吨以上。

鼎山镇观坪村千亩水稻喜获丰收

丰收的喜悦,在数据上更加真实。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95.82万吨,较十年前增长10.97%;油料产量达21.67万吨,较十年前增长63.92%,巴中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交出丰收的答卷,离不开责任压得更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保证粮食播面不减少、产粮不降低,只有牢牢守住、守好、提升好耕地。对此,我市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出台治理撂荒耕地七条措施,有效整治撂荒耕地11.05万亩,防止“非粮化”。同时,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稳产高产建设标准,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7万亩。今年,我市又圆满完成平昌县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外业采样调查,为下一步开展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山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良田为基,良机更要用上。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巴中外出务工农民工常年稳定在100万人以上,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农村出现“无人种地”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一手引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一手培育壮大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2021年,全市共有农用拖拉机4033辆,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55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9.84%,尤其是南江县创新组建“农机助耕队”破解耕地撂荒难题被农业农村部、省政府高度认可。

巴州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

丰收的季节,除了粮油,更有蔬菜。巴州区枣林镇清溪沟村紧邻巴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一直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地。近年来,当地村民利用距离城区近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正在逐步成为专业的蔬菜村,这也是我市2022年“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中计划培育72个蔬菜专业村之一。目前,全市培育的部分蔬菜专业村和蔬菜规模生产主体已陆续投产,不断保障市场供应,逐步实现“让巴中人买得到本地菜”。

十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保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采取系列“硬核”举措,推动以生猪、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和蔬菜、水果等产业发展。2021年,全市肉类产量达到29.8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7.25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173.18万吨,水果产量达到13.73万吨。全市老百姓不仅吃得好,更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特色产业动力足

农民富走进新时代

秋分时节,正是大地回馈农民辛勤劳作的时候,在巴中1.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家正共同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新场羊肚菌

在通江县涪阳镇、新场镇等地,5000余亩羊肚菌破土而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将带动附近千户群众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海拔1200多米的南江县高桥镇小林村,黄羊养殖大户杨林的羊圈内,一只只黄羊体格健硕,黄黑的毛色发出耀眼光泽,预订的电话连续不断,只等黄羊出栏就能换成一沓沓现金;在巴州区大和乡的中药材现代农业园里,群众正忙着进行最后的管护,霜降之后,将迎来姜黄的收获……

产业是富民的坚实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既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所在。

十年来,全市优势特色高效产业蓬勃发展。建成茶叶、核桃、道地药材基地249.05万亩,其中茶叶产量达到1.28万吨、较十年前增长392.31%,中药材产量达5.23万吨、较十年前增长181.12%。生态规模养殖场860个,年出栏南江黄羊33.4万只、青峪猪27万头、巴山土鸡1255万只。去年,南江县现代农业园区顺利进入第四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公示名单,实现了国家级园区零的突破。

不仅是规模的大幅增加,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全国首个青花椒交易中心在平昌县正式运营,通江银耳成功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平昌县入选全国100个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县,恩阳区下八庙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平昌县幸福村(江口青鳙)、铁城村分别入选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从苍茫的光雾山到平坦的白衣河畔,我市农业产业星罗棋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一刻不停。特别是2021年11月,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的发展定位,围绕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出台了《巴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等系列文件,着力打造更多的优质产品,大力推进产业振兴计划。

巴山肉牛

在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晓玲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特色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从2017年开始,卫星村就开始种植金银花,经过几年发展,金银花种植规模从本村几百亩扩大到包括邻村在内的4000多亩,解决了200余人就近务工。

元顶子茶场

质量是农产品的“里子”,品牌是农产品的“面子”,二者缺一不可。十年来,我市致力于打造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竞争力强的“巴中产”农产品品牌,成功培育“巴食巴适”品牌,价值达124.48亿元,“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巴中云顶”先后获中国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巴字号”农产品竞争力、知名度、影响力有效提升。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我市把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农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

唐华顺是通江县的农机大户

唐华顺是通江县的农机大户,早在2015年前就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耕地机、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各类机器50余台,能够承担农业的播种、管、收等各个环节。今年唐华顺已完成了15000多亩的粮食种植、管护、收割等一条龙服务。这段时间,唐华顺已接到了不少预订小春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电话,10月上旬他就将前去犁地。

十年来,全市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大量涌现。截至去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4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7309家,纳入名录管理家庭农场达到3600家,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0余人次。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培育壮大的同时,也极大带动了全市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农事体验、电商直播等蓬勃兴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要素、增添了新活力和持久动力。巴山民宿、休闲农业、休闲度假、农耕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农业主题公园4个。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2021年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7.04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4.8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6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如今,我市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园区,走出了一条“农业多贡献”的发展新路。

“宜居乡村”更具吸引力

农村美开启新篇章

秋高气爽,正是进山游历的好时节,大巴山处处光景正好。

西厢村

伴随着清新的山风,车辆驶进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入眼皆是美景:巴山新居错落有致,金丝楠木郁郁葱葱,留萤小筑夜赏星空,西厢记忆古色古香……唯美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植梦西厢”让人流连忘返。2020年,西厢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群众根本福祉、农村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伴随着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五大行动”,一波又一波“美丽巴中·宜居乡村”建设行动热潮不断掀起,树绿了、厕所干净了、庭院整洁了……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了“处处皆美景、村村绽新颜”。

在巴州区枣林镇八字村村民何发文家里,经过改造后的独立卫生间十分干净,结束了多年在猪圈、粪堆边上厕所的陋习,如今再也闻不到一丝臭味。何发文感慨颇深,以前一到夏天家里来客人,要点几盘蚊香才敢让客人使用,现在用上了卫生厕所,家里还安装了热水器,别提多方便了。

十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力争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创新的“圈厕同改、三水归池”厕污共治模式得到省农业农村厅肯定。2021年,完成87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新(改)建农村户厕59665户,村域内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

走进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一排排充满田园风光的木栅栏两边看不见任何垃圾,在绿水荡漾的湖中间,矗立着一块假山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在广场上,5个垃圾桶“一”字儿排开,这里就是华山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垃圾分类后,村里统一收集拉到镇上,由镇上拉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

万寿村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粪污不暴露直排、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乡村生态文明,10年来的显著成效生动体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全市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培育秸秆“五化”利用市场主体96家,建成秸秆收储点466个,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平昌县列入全省首批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县。

乡村的颜值有了提升,但要想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群众是关键。作为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维护者,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度参与。如何通过基层有效治理推动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创建,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群众满意的创新之路?我市同样给出了一份完美答案。

化成镇白庙村

十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服务效能,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实现了农村安定有序、农民生活改善。探索创新了“四议四调四评”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法、乡村“道德银行”。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作用,农村社会风气明显转变。去年,恩阳区下八庙镇、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新希望播种在沃野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青山叠翠、花开遍野,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正在广袤的巴中大地铺展。当下的巴中,正努力谱写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