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兴一业 一茶带一方——我市奋力开辟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2024-06-13 14:43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仲夏时节,平昌县邱家镇一座座茶山满眼青绿。又到一年夏秋茶的采摘季。

2022年,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确定茶叶为“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之一,明确提出,到2026年,全市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力争建成优质川茶基地、全国重要的高山有机富硒茶供给地、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基地。

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6月5日,记者从在平昌县召开的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获悉,目前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7万亩,我市正积极进行稳面提质、市场拓展和品牌打造,奋力开辟全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看成效 全市茶叶产量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日前,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开幕,“巴中云顶”茶区域公用品牌在茶博会上集中展示,其中我市18家主体27个茶产品荣获“金奖茶叶”,巴中的茶叶早已名声在外。

记者从现场会上获悉,近年来,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紧扣五年行动方案,加快提质增效发展,奋力开创了业主稳、市场旺、业态兴、效益增的良好局面。在避免耕地“非粮化”背景下,全市茶叶产量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今年一季度茶叶产量同比新增6.8%,较全省高出1个百分点。

茶叶产业要发展,基地提档升级是基础。“近年来,我市已经完成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7.7万亩,创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2个,巩固提升茶旅融合景区3个,创建‘四川省十大最美茶乡’2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各地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集中力量盘活了一批撂荒弃采茶园,今年1-5月春茶总产量7600吨,同比增长28%。

在龙头带动、科技兴茶、品牌市场拓展等方面,我市也取得不错的成绩。目前全市新引进省属国有茶企1家,组建县属国有茶企3家,培育省级龙

头企业6家,新(改)建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7条。中茶所、川茶所与巴中市以茶为媒建立了长久合作关系,在优质茶机采成果转化、加工工艺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我市机采技术推广、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效益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巴中云顶入选“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罗村牌绿茶、秦巴茗蘭牌国香、元顶子茶场“云顶茗兰”先后入选“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成为11个茶叶主产市中唯一的多个优势县全覆盖的市州,川茶“质”在巴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当天的会议也指出,茶叶产业是一个生态产业、富民产业、长久产业,但不容忽视的是茶叶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处于稳面提质、绿色发展的攻坚期,加工升级、市场拓展的突破期,品牌打造、三产融合的追赶期,如何破解?现场会也给出了答案。

坚定茶叶产业发展信心。未来三年,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将聚焦打造全省最大的高山富硒茶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旅游基地发展定位,改造低产低效茶园9万亩,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新(改)建初加工厂30个,新建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9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扭住茶叶产业发展重心。加强茶园管护,切实解决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持续推进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研究长效机制持续巩固盘活一批撂荒弃采茶园,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典型,用科学手段把现有茶园全部建成高质高效茶园,推动全市茶园面积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产量、质量、效益齐增,坚定不移建设“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做实“高山、生态、有机”金字招牌。

坚守茶叶产业发展恒心。坚持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各司其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市场拓展、品牌培育等,不断开展龙头招引,精准研判市场,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增强联农带农效益。

看行动 多方发力做大做强巴中茶叶产业

记者在会上获悉,近年来,通江县将茶叶产业纳入“2+2”特色产业体系。围绕“建设大园区、培育大龙头、做强大品牌”的工作思路,促进茶叶产业全链发展,目前,建成茶园10.82万亩,其中投产茶园7.52万亩,培育各类主体31家,在各届省级以上茶博会、农博会上获得金奖30余项。今年,通江茶叶已搭乘蓉欧专列,销往中亚、西非地区。

特别是在联农带农机制上,通江县建立的“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集体经济、农户多方共赢,在各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全县37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农业产值5900余万元。

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怀舜介绍,通江县将继续加大茶园管护、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机采茶园培育力度,全面改善茶园及茶企天然气、电力、路网、水利、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加快创建国、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同时,不断提高茶叶加工特别是初加工、出口茶加工的自动化、清洁化水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茶单品。

针对“无人管”“无钱管”和“管不好”等问题,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胥英豪介绍,平昌县创新三社融合、龙头带动、招引业主三个机制,不断巩固提升产业基地。特别是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湖北、自贡、雅安、眉山等老茶区有经济实力、有管理技术、有专业团队、有市场通道的业主10余人,通过流转、托管、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管护茶园2万余亩,有效解决“无人管”“无钱管”和“管不好”的问题,带动全县茶园管护面达95%以上,鲜叶下树率从2022年的25%提高至目前的60%以上。

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平昌还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川农大等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在平昌县秦巴云顶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中茶所专家工作站;川茶所专家团队为“平昌青芽茶”量身定做产品标准,并在金宝山八庙村建立了秦巴山区优质茶树种质资源圃,开展良种茶苗品比试验和选育高产高效茶树新品种。

《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提出,突出以南江大叶茶、中茶108为核心竞争力的巴中特色茶叶产业。作为大叶茶的核心产地,南江县按照“一核两片三基地”(一核:以云顶茶乡为核心;两片:现代茶园示范片、乡村振兴示范片;三基地:高山富硒茶基地、良种示范基地、数字茶园基地)规划布局,以云顶镇云顶茶村、下两镇东垭村茶园为核心,目前成功创建省三星级茶叶园区。

南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明介绍,南江县持续加强与中茶所、省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以云顶早、云顶绿、川茶5号、南江大叶茶群体鲜叶为原料,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工作,凸显产品特性。同时,分别同中茶所、省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专家工作站,今年4月已完成春季研发试验工作,其中花果香型红茶工艺已经确定,正在编制技术规程,南江大叶茶地方标准正在立项审批阶段。

南江县将按照“重科技兴一产、精加工强二产、铸茶旅优三产”的发展思路,以推动“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上高端”,全力构建茶叶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扎实抓好南江大叶茶科研基地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同步播报

茶叶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专家来支招

本报讯(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波)6月5日,在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建明、副研究员修春丽和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蒋清海分别围绕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专题授课。

曾建明认为,巴中茶园面积已初具规模、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存在部分茶园没有发挥效益、产业人才不足、产业特色有待加强等问题。就如何高质量发展巴中茶叶产业,曾建明建议要立足资源禀赋、选准发展路线,依靠科技、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抢占市场,探索融合发展、获得新动能等。

蒋清海认为,当前我国茶园生产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丘陵山区茶园生产的很多环节仍然完全依赖人工,人工成本占比超过60%,全面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势在必行。他建议,加快扶持和引导,建立健全茶园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实施宜机化改造,配套智能化设备,推动茶园机械化管理和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修春丽就怎样集成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认为,要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压低虫口,抑制害虫发生,可以通过高效精准诱杀、良好农艺、生物预防等控制害虫。同时适时应急防治,但要科学用药和精准用药,例如通过高效微生物农药、高效施药器械、药剂轮换等,提高茶园的产量和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