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关注

致富带头人的那些事儿:领着乡亲干 带着乡亲赚

2024-04-09 15:05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日前,四川省第三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名单公布,我市15人上榜。这些农村致富带头人眼界宽、思路活、见识广,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开辟产品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乡村焕发新气象。他们致富不忘桑梓,倾力回报家乡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踊跃参与、担当奉献,推动乡村振兴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致富奔小康“加速度”,演绎出一首首奋斗之歌。


蒲忠榆:“90后”新农人 带着热情和思路转“战”家乡

联农带农: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种植农户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种植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眼下正是芦笋上市时节,蒲忠榆最近都在地里忙个不停,带领村民在芦笋园采摘、分拣、搬运、打包和装车。“芦笋金贵得很,一般当天采摘了就要运走,不然很容易坏掉,除了部分在本地销售,大部分都销往重庆、绵阳等地。”4月5日,蒲忠榆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20余亩芦笋,预计收入30余万元。

1990年出生的蒲忠榆是恩阳区上八庙镇人,在大学时学习的建筑专业,毕业后曾在省外多家建筑公司上班,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老家务农,于2019年在下八庙镇乐丰社区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蔬菜、销售农资、农技推广等,2023年,合作社产值近300万元。

“父母都是务农的,自己也想回到家乡做一点事,加上当时有政策支持,所以就回来了。”蒲忠榆说,合作社目前流转300余亩土地,除了种芦笋,每年还会种植优质水稻180余亩,能够实现年产稻谷20余万斤。高峰时期每天用工量三四十人,先后100余名村民加入合作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接种植蔬菜和水稻,蒲忠榆还将目标瞄向了南瓜、黄瓜、辣椒等蔬菜的制种,已投资33万余元建设制种基地70余亩,年生产鲜食玉米及蔬菜种子6万余斤。在他的计划里,力争用5年时间将制种基地规模扩大到300余亩。今年初,蒲忠榆已经在成都开了一家农资门市,主要销售种子等农资。

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让附近的老百姓也尝到了“甜头”,合作社就近安置解决了社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他们就业增收。“我在这里基本每个月能挣到2000余元,而且家就在附近,一边上班挣钱,一边照顾家里。”村民陈述珍开心地说。

下八庙镇乐丰社区党支部书记邓绍民介绍,蒲忠榆的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种植农户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种植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水稻1000余亩、发展种子生产制种100余亩,户均增收达3200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明显的带头作用。

在蒲忠榆看来,吸引青年返乡投身乡村建设,光凭一腔热情和一时的新鲜感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发展思路和保障。“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胆返乡、留乡,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张华:老总变“农夫” 用实干带领村民增收

联农带农:合作社常年可提供10余人稳定就业岗位,临时用工300余人次,带动周边20余户实现增收。

在通江县至诚镇岚翠村,一提起张华,大家更喜欢称他为张总。今年47岁的张华是名副其实的白领,他曾先后在国企上过班、经营过煤场,目前仍有1000多平方米的装修公司在达州营业。

时间回到2020年,怀着浓厚乡情的张华在岚翠村注册成立以养殖生猪、巴山肉牛为主的通江县家态种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决定发展种养循环产业。

2022年,我市出台《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肉牛交易中心和全国山区肉牛产业发展示范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全市肉牛综合产值争取达100亿元以上。也正是这样的机会,张华才坚定地将目光瞄向了肉牛产业。

2022年秋,张华开始谋划大规模养殖巴山肉牛。“养殖巴山肉牛是当地群众多年来的愿望,同时我也积累了一些养殖巴山肉牛的技术,只要能把握好市场,群众就会有钱赚。”他说。

张华介绍,他把有养牛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技术培训,并提供母牛或小牛代养,既可以增收,又能解决耕牛的问题。再把当地农户的稻草、玉米秆、麦秆、红薯藤等收做饲料,把原有的废物变成养殖的原料,构建了种养循环联农带农机制,同时带领部分农户种植牧草,自己负责回收。

不满足于只搞养殖的张华在2023年又有了“新动作”,他新建了酒作坊,利用酒糟饲养牛和猪,既能提高猪肉、牛肉的品质,也能提高生产经济效益。为解决猪肉价格波动问题,他还带领农户制作传统烟熏腊肉,腊肉畅销市内外。

经过几年发展,张华的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目前合作社存栏肉牛近百头,生猪400余头,去年合作社产值200余万元。这些年来,他不仅自己狠抓养殖技术,分别于2021年9月参加通江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畜禽养殖专业培训,2022年11月参加四川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训,而且还乐于培训其他养殖户,通过他的“传、帮、带”,岚翠村的养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养殖大户27户。

合作社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务工机会,该合作社常年可提供10余人稳定就业岗位,临时用工300余人次,带动周边20余户实现增收致富。

“没有天生的合适,只有不断地努力,做就要做实,干就要干好。”张华说,他相信养殖事业会越来越好,也一定会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奔康。


魏子聪:痴迷于茶 30余年一心扑在茶上

联农带农:云顶茶村及周边从事茶产业人员达320人,云顶镇发展茶叶近10000亩。

四月的南江县云顶镇茶园已是满目翠绿,迎来了茶叶生长和采摘的黄金时期,南江县方圆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子聪也因此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55岁的魏子聪是名副其实的茶农。30年前,他从茶叶专业培训学校毕业后便扎根云顶镇云顶茶村,一直从事茶叶生产工作。云顶镇也是南江大叶茶的主要产地,茶叶种植面积从当初的几百亩到现在的近万亩,魏子聪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曾提出,以南江大叶茶(云顶早、云顶绿、川茶5号)、中茶108为全市主推茶叶品种,加快形成以品种为核心竞争力的巴中特色茶叶产业。据了解,以南江大叶茶为原料研制的“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先后获得四川省“甘露杯”、中国西部“陆羽杯”茶叶评比金、银奖、首届农业博览会银奖、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优质产品奖、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成都世博会金奖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

从1999年开始,魏子聪便在云顶镇云顶茶村进行大叶茶的育苗繁殖、鲜叶采摘、绿茶红茶制作等工作,通过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完善,他逐步掌握了茶产业的全套技术。2009年,魏子聪着手繁育优选品种“云顶早”“云顶绿”“川茶5号”,建成育苗基地50亩,年提供茶苗800万株。

在魏子聪的带动下,如今云顶茶村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家里都种上了茶树,全村的茶叶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随着云顶茶村茶产业的不断壮大,魏子聪在2016年创办了南江县方圆农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有效解决了农户们新鲜茶叶的销售问题,去年公司实现产值超600万元。

目前,公司现建成高产茶园120亩、母本园30亩、育苗基地50亩。云顶茶村及周边从事茶产业人员达320人,茶农人均年增收1200元,云顶镇发展茶叶近10000亩,是远近闻名的茶乡。


邢远书:近9年耕耘 让“田园牧歌”梦成现实

联农带农: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肉牛,让利于老百姓,实现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离开大山,却又回到大山,其目的就是想完成“田园牧歌”梦,这也正是今年50岁的邢远书网名为“山之梦”的原因之一。

邢远书的老家在平昌县笔山镇,多年前他将户口迁往成都,但终究故土难舍,于2014年回到笔山镇,在大坝村流转460余亩荒山,从事牧草种植和肉牛养殖、销售等,2015年成立四川大坪山农牧有限公司。

“这边生态环境十分不错,小时候一直在这边生活,虽然外出多年,还是想回来。”邢远书说,当初才回到大坝村时,就是想过简单的田园生活,顺便找点事做,于是决定养殖肉牛。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建成了圈舍、草料场、库房、堆粪场等共2300平方米的养殖场。

为了种养结合,邢远书还种植了200多亩牧草。他说,牧草场紧邻山林,每到夏天,盛长的牧草就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朵朵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美得像一幅油画,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邢远书也深知,搞农业绝非“吃老本”,而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他先后参加了2019年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四川省2023年第四届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等,获得平昌县创业之星、四川省第一届丰收节百名职业农民带头人等称号。

历经9年发展,大坪山农牧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水电路网全通、农用机械齐全的公司,走上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道路。2023年,公司实现利润60万元,还被评为四川省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目前存栏300余头肉牛。

一人富不是富,共同富裕才有奔头。公司自成立以来,常年吸收本村及周边剩余劳动力20余人在场内务工。此外,邢远书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寄养回收模式,带动当地18户农户养殖肉牛,寄养犊牛,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肉牛,让利于老百姓,实现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逐步引领发展专业养殖户,免费为他们提供建场选址、肉牛科学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知识及销售服务,不断引领当地肉牛产业发展。

就在前不久,经过精心准备,邢远书在养殖场附近开办了农家乐和牛肉加工车间,真正走上了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希望更多的人来享受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品味原生态的农产品。”他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