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

我市乡村探索以产业为抓手带动整村发展
——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画卷“上色”

2024-01-23 10:41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过去一年,我市广大乡村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带动乡风、治理等方面齐头并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路上创新实践,走出一条因地制宜、民富村兴的路子。连日来,记者走乡入村,探访过去一年乡亲们躬身大地,如何作答乡村振兴这篇时代文章。
  巴州区大坝村
  转换发展思路 变“包袱”为财富

  发展思路: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
  1月20日,在巴州区水宁寺镇大坝村的产业园里,村民们早早地扛着锄头翻耕土地。闲暇之余一边注视着回乡人的车辆,一边心里盘算着过年还要买哪些东西。“产业发展好了,我们的收入多了,包包里面就有更多的‘现米米’可以买年货了。”村民苟仕翠开心地说。
  苟仕翠工作的产业园在几年前还处于废弃状态。
  “2015年,我们村招引业主成立延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专合社按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800亩土地,主要发展油牡丹、皂角、油茶树和生态养殖产业,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几年下来,产业园一度废弃。”大坝村党支部书记胡晋铭回忆。以前路过产业园,就在想能否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状况。2020年,胡晋铭回村任党支部书记,第一件事就是解决产业园的问题。
  “我们和延龄专合社负责人商讨了多次,最后达成统一意见,将延龄专合社的地面作物以‘债转股’方式折算成30万元固定资产,以10%固定分红模式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资金优先用于支付延龄专合社拖欠民工工资,延龄专合社不再参与日常生产及经营管理。”胡晋铭介绍,新的专合社在红脆李树间套种白芍200余亩,群众为了支持产业发展还自筹修建园区道路1600米,解决出行、运输问题,村里的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在转变发展模式后,产业经济一天天好转。
  “之前我家的土地流转给了产业园,自己还在里面做工,结果经营不善弄得流转费用和工钱都发不出来。”苟仕翠表示,新的合作社带来新的转机,2023年底,村上兑现了64000多元土地流转费,接着还将兑现4万元延龄专合社欠下的部分务工工资。
  “我们根据‘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探索建立了‘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胡晋铭介绍,他们积极动员群众参与,标准化规范化果药套作种植荆芥120亩,粮药套作种植丹参80亩,有效盘活延龄专合社废弃产业园区,带动周边43名群众通过入园务工户均增收0.6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41万元,2023年白芍收入近50万元,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带来质的蜕变。
  平昌县幸福村
  腰包“鼓”起来 精神“富”起来

  治理思路:以产业发展为治理有效提供支撑,开展示范评选带动乡风好转
  “过年回家的乡亲有什么好事情一定要根据‘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来办……”“今年我们评选的爱国示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大家不要忘了投票……”1月22日,在平昌县涵水镇幸福村的村部,村党总支书记易家诗正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叮嘱返乡过年村民一些注意事项。一旁公告栏上,清晰罗列“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各项规定。
  “我们村的民风变化很大。”易家诗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颁布“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评选爱国示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敬老爱幼示范户等系列措施,带动乡风文明逐渐向好向善。
  易家诗介绍,村里还新建无害化厕所330个,完成道路硬化7公里,建成垃圾收集点12处,实现了“边远乡村”到“美丽乡村”的转变。不仅如此,他们村还通过德治、法治和村民自治相结合,老百姓法律意识、自律意识显著增强,村民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精神的富足,来自于村民们日益“鼓”起的钱袋子。1月22日下午,在幸福村的江口青鳙现代渔业产业园里,工作人员正站在搭建好的站台上将一袋袋鱼料放进投饵机里,随着机器的转动,原本平静的水面瞬间就炸开了花,一条条肥嫩的鱼儿在水面上争先恐后的抢食,这让业主魏亨军欣喜不已。
  “养殖江口青鳙,要注意氧气和病害防治。”魏亨军介绍,由于塘里鱼多,一旦缺氧就会导致死亡,同时鱼类病害传染快,所以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目前,整个园区有75口塘,最大的塘有80多亩,养殖各种规格的江口青鳙400万尾。
  产业的发展,成为村民们“鼓”起钱袋子的支撑点。“我们没事就来帮忙捕鱼,一天工钱100元。”村民谭长伟表示,去年一年下来领了2万余元的工钱。
  记者了解到,村民还可自主养殖。“经过公司培训,村民成为江口青鳙养殖技术能手,采用统一鱼苗、饲料、技术、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方式进行养殖,逐步形成经济联合体,全面带动农户致富增收。”易家诗介绍,目前村上有新型经营主体3户,其中水产龙头企业1户、专业合作社1户、家庭农场1户,发展水产产业2500亩。
  通江县秋锦山村
  小小蓝莓果 增收大产业

  增收思路:业主抱团发展,开展“三社融合”试点,带动村民参与齐增收
  时值寒冷冬季,依旧阻挡不了通江县诺江镇秋锦山村业主刘芳军对蓝莓园的热情。1月21日,记者走进秋锦山村看到刘芳军正在蓝莓园检查蓝莓树的树况,一会儿还要拿着专业工具测试土壤酸碱度。
  刘芳军介绍,蓝莓的种植除了受气候、温度、湿度的影响,受土壤的影响性较大,平时的土壤调酸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我2019年在这里成立了通江县三条梁种养殖家庭农场,流转300余亩土地开始发展蓝莓产业,2023年一共收获了15万多斤蓝莓,总收益将近240万元。”
  “我们村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的模式,引进通江蓝之美公司示范发展蓝莓1000亩,同时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支撑、管理指导,招引7家业主抱团发展。”秋锦山村党总支书记屈昭顺介绍,目前全村共发展蓝莓产业2800余亩,今年就是盛产期,预计产值将实现900万元。
  屈昭顺介绍,他们还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县供销社+秋锦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飞翔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三社融合”试点工作,入股建成蓝莓产业园200亩,三年进入盛产期,预计年收入可达150万元,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25%的分红比例,可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余元。
  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让秋锦山村的村民们得到了实惠。记者走访时了解到,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壮大,需要的工人也就越来越多。
  “以前村上没有发展产业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种点庄稼,四处打点短工,一年收入不多。”今年62岁的村民赵碧芳表示,自从村里发展蓝莓产业过后,他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自己的土地也流转给产业园,每年能拿到400元一亩的流转费用,再养点家禽,加上园区务工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有18000余元。
  南江县云顶茶村
  冬季管护忙 呵护"金叶子"

  管理思路:坚持好茶是管出来的,邀请技术人员对茶树进行管护
  1月19日,记者走进南江县云顶镇云顶茶村茶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茶树铺满整个山坡。“前段时间我们集中管护刚刚结束,现在我还是每天都要来看一遍才放心。”村民文书香笑呵呵地说,这些都是他们的“宝贝”,等到过完年就要开始准备采摘明前茶。
  “没发展茶叶产业之前,我们家一年到头也剩不了几个钱。”文书香介绍,自从跟着村里人一起发展茶叶产业后,她的收入翻了几番。“看到大家都种植茶叶赚到钱了我也就跟着一起种,自投产过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目前我家共有茶园4亩,2023年收入有2万元。”文书香笑着说。
  说起茶叶产业的发展,云顶茶村党总支书记王思奎如数家珍。云顶茶村从1960年就有发展茶叶的历史,201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该村海拔、气温、降水量等各方面的因素都适宜种茶。截至目前,全村现有丰产茶园5000余亩,群众自主种植有3000多亩,预计2024年产量可达4吨左右,产值预计达350多万元。
  据了解,为确保来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前不久,该村还进行了一次集中冬管。
  “茶园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好茶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王思奎表示,上个月,为确保茶树能够顺利过冬,他们专门邀请技术管理人员,组织村民对茶园开展管护工作,平均每天有100多名工人在茶山劳作。这也为村民的收入增添了一个渠道。“现在我就在茶园里干点杂活,到了采摘季就帮忙采摘。一年下来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再加上自己种了一些茶树,比在外头打工强多了。”村民胡建介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