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建设

【三农能人】张建国:老产业织出绿色“新丝路”

2024-05-16 17:33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击量:

养蚕人张建国: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发展与助农增收的双赢机制,采取"支部+公司+群众"的合作模式,按照多种利益分配模式,带动当地百姓增收。


风吹桑麻绿,又到一年养蚕季。眼下,正是桑叶旺盛生长的季节,今年46岁的张建国也变得忙碌起来,开始了今年第一批次春蚕养殖。

作为土生土长的通江人,张建国一直就有带领家乡群众发家致富的梦想,曾经在外发展的他在2016年时回到通江,在春在镇向家营村、擂鼓寨村流转土地,先后发展种养殖业,种植水果和养殖家禽,由于不懂技术和销售,连续几年亏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转折发生在2021年,张建国凭着学习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成立了四川建宏丝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原有果园进行低效林改造的同时又流转土地扩大规模,总共达到3000余亩,全部改种桑树,发展现代蚕业。

通过“大园区、小业主”的有机结合和关联共生,以春在镇擂鼓寨村、向家营村为核心区,建成“通江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被认定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在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园区联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张建国坚持村企联动共同发展,建立公司发展与助农增收的双赢机制,采取“支部+公司+群众”的合作模式,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坚持按照“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返租倒包得利金、集体入股得股金、行间套种得现金”等多种利益分配模式,带动当地百姓增收。

园区还通过租赁反包的方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季节时间,统一用工管理,成立了管理作业小组,优先使用周边家境困难的劳动力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养蚕季节每天有100余人在园区管理,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一般完成一个批次的蚕茧养殖需要20天左右,去年全年养了8批次蚕茧,效益十分不错。”张建国告诉记者,随着他对养蚕技术的日益熟练,今年预计养蚕10批次,收入有望达到400多万元。

“已经接到多个商家的预订电话。”当问及销路时,张建国信心满满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