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巴中市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2022-06-30 09:01 来源:政策法规科 浏览击量:

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大力宣传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推动普法向基层延伸,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日益增强,“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圆满完成“七五”普法各项任务,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新征程、新阶段、新形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巴中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精神,切实加大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持续提升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构建农业农村普法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推动法治理念、法治方法、法治服务进村入户,不断满足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为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和巴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普法工作制度体系、实施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依法助推乡村振兴不断走新走实,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乡村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逐渐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最根本的保证,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和工作导向,坚持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眼于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各项普法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任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着力畅通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注重采用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解决普法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补齐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短板弱项。

坚持普治结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坚持农业农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一体推进,与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将普法融入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全过程,以普促治、普治并举,筑牢乡村振兴法治基石。

二、重点内容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农业农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农业干部培训班等重点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和各类普法阵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纳入党组(扩大)会议、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干部职工会议、“三会一课”、新进职工岗前培训等的重要内容。通过媒体报道、理论文章、学习读本、短视频等形式,运用各类融媒体手段和平台,深刻学习宣传其内涵精髓、理论品格和真理力量,全面提高全市“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的政策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水平。

(三)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和民法典等国家基本法律。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和民法典等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活动,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和“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宪法进农村”主题活动,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阐释好新时代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内涵和意义,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推动国家公职人员带头学习宣传宪法精神、恪守宪法原则。把握民法典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围绕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和平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扫黑除恶、毒品预防等领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干部群众自觉尊崇信仰法治和遵守法律法规。

(四)深入学习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和有关党内法规。将学习宣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和党章、准则、条例等党内重点法规作为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重要任务,列入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和普法工作计划,推动干部群众深入理解立法背景、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辅导解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带动基层群众广泛学,对乡村振兴促进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有效引导、促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严格落实党内法规学习宣传责任制,把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纳入干部考核内容,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五)深入学习宣传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反食品浪费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干部群众树牢粮食安全意识。围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畜牧法、渔业法、长江保护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方面法律法规,为规范农业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绿色产品供给地提供法治保障。围绕强化农业保护发展,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科技教育、农业金融保险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战略相关等法律法规,为促进农业质量效益提升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六)深入学习宣传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宣传农业重点领域生产、发展、改革、法治乡村建设等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农村领域改革,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党组织提升等法律法规,不断筑牢乡村社会稳定基础。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宣传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村庄规划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人才振兴等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体系,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围绕促进法治乡村建设,着力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调解仲裁、信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和化解纠纷,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农业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农业行政处罚典型案件宣传,以案释法、以案普法。

三、重点对象

(一)加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用法。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落实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评重要内容。坚持领导干部带头集体学法、定期学法,每年至少举办2次法治专题讲座、领导干部带头讲法不少于1次。深化落实党委(党组)会前学法、专题会议学法、重大决策专题学法等制度,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树立守法律、重程序、受监督的法治理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二)提升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能力水平。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农业农村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干部培训的必修内容,突出预算、政府采购、统计数据质量等涉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相关行政法律规范的学习。坚持干部职工会议会前学法,每年开展专题培训不少于2次,培训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40学时,通过现场或网络旁听法庭庭审不少于1次,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线上线下学法考试,实现全覆盖。把法治素养、依法履职和学法考试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干部职工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

(三)促进农业执法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制定执法人员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现场教学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执法人员每年法律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新进执法人员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与国家、省级、市级执法培训,筹备建设全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师资库,对照国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组织开展执法技能竞赛、执法大练兵、执法大比武、执法案卷评查等活动,着力提升执法人员办案水平、文书制作等综合能力。

(四)引导农民群众形成人人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开展农村法治示范创建,把农民群众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村规民约,融入文明创建和平安巴中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农民夜校、农民工就业培训,加强农民工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聚焦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疑难问题,利用村民大会、农民丰收节和农贸会、各类集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送法下乡活动,促进农民群众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风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培养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法治思维。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指导、开通热线、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利用法治教育基地,加强对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与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涉农企业经营主体的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有效衔接,实行黑名单管理,对不良信用记录者,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促进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四、工作举措

(一)把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结合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颁布实施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对新法新规进行宣传解读,方便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把向行政相对人、社会公众普法融入监督检查、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告知听证、处罚决定和处罚执行程序中,实现执法办案的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在落实行政处罚法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中,加强对《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二)将普法融入日常办事服务。在办公场所或者门户网站开设法治宣传专栏,主动公开本单位承担的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事项以及涉农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办事指南、政策解读等。在办理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事项时,使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普及法律知识。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等公共服务过程中,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指导其合法生产经营。在办理行政应诉、行政调解和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时,推行说理式普法,将处理问题与宣讲法律规定、分析案件事实有机结合,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

(三)强化以案普法。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强化以案普法长效机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及时推送关系群众生产生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农业行政执法、行业监督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中的典型案例,结合社会热点、群众关注度高的案件、法律问题,编写普法案例读本、录制普法微视频,围绕案件事实、证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使典型案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群众普法的公开课。组织开展农村学法用法故事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营造学先当优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普法传播形式。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推动普法方式变革,拓展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普法方式应用,形成“报、网、端、微、屏”一体化推进的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精准普法、智慧普法。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积极创作具有乡土文化特色、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法治文化作品。加大电视、广告、网站、新闻发布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媒体平台,特别是“智慧普法”平台和“中国普法”两微一端等普法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普法宣传,提升智慧普法的广度和精度。

(五)开展普法专项行动。一是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组织有针对性的学法用法培训,探索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学法用法模式,构建推动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工作机制。到2025年,推动每个行政村至少1户“学法用法示范户”。二是开展“宪法进农村”主题活动。利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宣传宪法及涉农法律法规,推动宪法法律走入日常生活、走入农民群众,增强农民群众对宪法法律的情感认同和守法用法意识。三是发布“三农”领域法治案例。积极参与“四川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每年征集发布一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农业执法和农村学法用法等有影响力、有震慑力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法治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四是讲述农村学法用法故事。鼓励采用快板、相声、小品、戏剧、演讲等各种形式,讲述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学法用法故事,评选优秀故事、编印故事汇编、推广故事短视频,提高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五是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适宜学法普法场所,以及农业科教云平台、崇农云讲堂等农业农村法律网络培训平台,建好一批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学法用法。六是深化拓展“法律七进”。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广泛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园区)活动,配合开展进学校、进寺院活动。把丰收节、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执法监督检查、驻村帮扶等活动融入“法律七进”,送法进村入户,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将普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科学制定本部门五年规划,研究制定落实方案举措,明确重点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要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要求,认真履行普法领导责任,把普法工作纳入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

(二)落实普法责任。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普法工作格局,压紧压实普法责任。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调整完善普法责任清单,细化普法内容、措施标准和责任。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加强本系统本行业人员学法用法,加大管理服务对象普法力度。加大推行行业相关媒体主动履行公益普法责任,利用“法治巴中行”一月一主题等重要节点,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法专栏专题,落实普法责任。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强人才保障。建立普法工作人员轮训制度,提高普法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建强普法队伍。强化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把农业农村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统筹利用现有经费渠道,搭建农业农村法治宣传平台,配备必要普法设施,加大经费投入监督管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